尽管当前“纠结”态势明显,但相关部门还是决定推行天然气价格改革。
“全面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试行居民阶梯气价。”这是国家发改委今年向两会提交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到的内容。这与2012年“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的表述相比,今年国内天然气价改或将全面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天然气价改的实施需要阶梯气价、差别化政策等为价改实施铺路,循序渐进,区别对待。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用气上,居民用气要结合老百姓的承受力,同时建立政府补贴机制。此次,要推动煤炭等替代能源价格改革,反映天然气与煤炭的合理比价。
阶梯与差别化气价并行
一说到价改,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涨价。实际上,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重点要理顺价格关系。与成品油定价机制类似,天然气价改新规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与替代能源挂钩联动,实现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
国家发改委在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中提出要试行居民阶梯气价。专家表示,天然气价格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与阶梯气价制度的配套进行,是化解终端涨价难题好办法。
在实施上下游价改传导机制时,受到的产业链下游用户阻力较大,尤其是部分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大,历史价格却相对较低。显然,天然气价改应从下游切入,完善阶梯气价、差别气价等制度的建设,为气改的顺利实施铺路。
据悉,对于阶梯气价,目前国家出台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各地有的实行一省一个统一意见,有的则各地区分头在做,部分地区已经比较规范,但有些地区比如宁夏这一机制就没有通过,全国处于整体不平衡状态。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认为,阶梯气价沿袭阶梯水、电价改革思路,实现了对低收入家庭少提价甚至是不提价,但可以提高对高收入家庭的收费。
补贴弱势居民和企业
国内目前已形成环渤海、珠三角、西南地区等多个天然气消费中心,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天然气利用水平,以及不同行业的价格承受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产区省比沿海地区的价格承受能力更弱,考虑到产区是天然气消费的大户,建议国家能给予一定的政策空间,例如在价格构成中一部分权重与替代能源挂靠,避免价格变化幅度过大带来的矛盾。
未来天然气价格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城市燃气领域。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化肥等企业用气政府可以采取补贴方式化解成本上涨压力,但城市燃气关系民生,如果价格上涨过快,居民承受能力有限,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能力也有限。
天然气民生性质更浓,因此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的联动绝不是彻底的充分联动。行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是要考虑到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实际情况,首先实行有限制的低水平联动。在实现价格联动的地区,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对因天然气价格上涨受到冲击的居民和企业用户,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
“必须在补贴设计上狠下工夫。就天然气来说,为了照顾不同地区和不同用户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新的定价方案必须设计有目标的补贴措施。例如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门站价在加权平均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优惠,同时对民用天然气以及农用天然气进行补贴,尽量减小天然气提价对居民和农业的影响。”上述专家再三强调。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建议,要给下游企业和终端用户留出成本消化和传导的空间,改革只能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定价机制和行业改革同步
当然,天然气价格上涨后将严重影响终端使用的热情,而选择更低价的煤炭等替代能源,这也制约价改能否顺利实施。
王玉锁表示,必须完善相关能源定价机制,提升天然气价格竞争力。一是要推动煤炭等替代能源价格改革,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纳入价格形成机制,改变煤炭价格偏低的现状。二是理顺气电价格和油气价格的比价关系,以鼓励天然气在系统效率高的分布式能源、价格承受力强的天然气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不过,刘毅军担心,目前“三桶油”控制着国内天然气的气源和主管道运输,天然气价格改革可能会导致天然气生产和管道运输的利益绑定,进而阻碍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对此,王玉锁建议,要同步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和天然气行业改革,放开上游天然气进口限制,允许各类资本参与国际市场气源采购;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网、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独立运营,应由能源部门加强监管,保障公平接入和普遍服务,以有效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单位天然气输送成本。 |